图录号/艺术家:

徐冰 2007年作 新英文书法-狄兰·托马斯的诗

图录号:237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徐冰 2007年作 新英文书法-狄兰·托马斯的诗
图录号:
237
年代:
2007年作
艺术家:
--
材质:
2007年作 新英文书法-狄兰·托马斯的诗
作品分类:
尺寸:
69×775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2753706
USD:36225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上海泓盛
拍卖会名称:
上海泓盛 2010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当代艺术 成交额:3,597.14 万元 成交率:70.47%
拍卖时间:
2010年6月27日
备注:
声 明:
签名: (朱文)Xu Bing
展览:《沉积—新东方精神》,北京亚洲艺术中心,2008年8月。
徐冰
徐冰是一位能够超越文化界线,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换,用视觉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和现实问题的艺术家。
—奥奎
徐冰艺术简历
2010
「徐冰《凤凰》吊将展示」,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
「徐冰《木 林 森》计划」,何香凝美术馆,深圳,中国
「第一届中国当代版画艺术展,徐冰特展,徐冰:复数与印痕之路」,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读空间:徐冰的艺术」,科尔盖特大学 (Colgate University),汉密尔顿市,纽约州,美国
2008
「徐冰」,米德尔伯里大学美术馆 (Middlebury College Museum of Art),佛蒙特州,美国
「徐冰」,Albion画廊,伦敦,英国
「徐冰:格罗斯曼艺术家个展」,理查德德德德德 A.与利萨W.格罗斯曼画廊 (Richard A. and Rissa W. Grossman Gallery),拉法耶特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美国
「画平等:徐冰的新观看方式」,撒海尔画廊 (Sawhill Gallery)﹐詹姆斯 麦迪森大学,弗吉尼亚州,美国
2007
「天书到地书:徐冰的书本艺术」,斯宾塞美术馆 (Spencer Museum of Art),堪萨斯大学,堪萨斯州,美国
2006
「徐冰:现代艺术特展」,苏州博物馆,苏州,中国
「任何意见」,戴威斯美术馆和文化中心 (Davis Museum and Cultural Center),美国卫斯理学院,马萨诸塞州,美国
2004
「明静的湖面」,艾维翰美术馆(Elvehjem Museum of Art),威斯康星州,美国
「烟草计划:上海」,沪申画廊,上海,中国
「徐冰」,横滨 Portside 画廊,横滨,日本
「徐冰在柏林」,Museum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柏林,德国
「徐冰:真实之井」,Sala La Gallera, 瓦伦西亚,西班牙
「徐冰:三个装置」,艾维翰美术馆(Elvehjem Museum of Art),威斯康星,美国
2003
「徐冰」,中国艺术中心(Chinese Arts Centre), 曼彻斯特,英国
「徐冰 - 第十四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展」,福冈亚洲美术馆,福冈, 日本
「徐冰」,诚品画廊,台北,中国
「天书特展」,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Princeton University Art Museum),新泽西州,美国
2002
「徐冰」,艾茉莉 戴维斯画廊(Emily Davis Gallery),艾克朗大学(University of Akron),梅尔艺术学院﹐俄亥俄州,美国
「书法教室」,戴尔 瑞持 鲁本斯坦画廊(Daryl Reich Rubenstein Gallery), 赛维尔友校(Sidwell Friends School),华盛顿特区,美国
「徐冰」,科门斯艺廊(Commons Gallery),夏威夷大学,火奴鲁鲁,夏威夷,美国
「徐冰: 鸟飞了- 2」,赫尔伯特 强森美术馆(Herbert F. Johnson Museum of Art), 康奈尔大学,伊萨卡,纽约州,美国
2001
「文字游戏:徐冰的当代艺术」,美国史密斯国家博物馆,亚瑟 恩 沙可乐美术馆(Arthur M. Sackler Gallery),华盛顿特区,美国
「徐冰:印刷与书」,波特兰PICA当代艺术中心(Portland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俄勒冈州,美国
「徐冰个展」,诚品画廊,台北,中国
「读风景」,北卡罗来纳美术馆(North Carolina Museum of Art),北卡罗来纳州,美国
2000
「徐冰:烟草计划」,杜克大学图书馆/烟草博物馆/ 烟草工厂旧址(The Duke Homestead & Tobacco Museum, and The Perkins Library Gallery,),达勒姆,北卡罗来纳州,美国
「遗失的文字 在52」,Frankfurter Buchmesse,法兰克福,德国
「徐冰:天书和书法教室」,捷克国家画廊(Gallery of Prague),布拉格,捷克
1999
「徐冰」,贝兹学院美术馆(Bates College Museum of Art),缅因州,美国
1998
「徐冰:方块字诗」,伊森 科恩画廊(Ethan Cohen Fine Art),纽约,美国
「徐冰:方块字书法入门」,新当代美术馆(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纽约,美国
「徐冰:熊猫动物园」,杰克 提尔顿画廊(Jack Tilton Gallery),纽约,美国
「徐冰」,木街艺术中心画廊(Wood Street Galleries),匹兹堡,宾夕法尼亚州,美国
「徐冰:新近计划展」,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for the Arts),加州
1997
「网:与徐冰的共同制作」,十二月艺术中心,东伊利诺大学,伊利诺州,美国
「徐冰」,澳兰波巴画廊,奥士科士,威斯康星州,美国
「徐冰:英文方块字入门」,汉雅轩,香港,中国
「徐冰」,东京画廊,日本
「书法教室」,米罗基金会,马约卡岛,西班牙
「徐冰:遗失的文字」,亚洲艺术工厂,柏林,德国
「徐冰装置艺术」,ICA当代艺术中心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ICA)),伦敦,英国
「徐冰」,却帕画廊,瓦伦西亚,西班牙
1996
「徐冰: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伊森 科恩画廊,纽约,美国
「徐冰:英文方块字入门」,Marstall Performance Centre,慕尼黑,德国
「徐冰:天书」,阿尔班尼亚大学美术馆(University Art Museum),纽约,美国
1995
「徐冰」,蓝道夫街艺术中心画廊,芝加哥,美国
「徐冰:后约全书」,北达科他州美术馆,格兰德福克斯,北达科他州
「徐冰:语言的遗失」,马萨诸塞艺术学院,波士顿,美国
「徐冰:新近计划展」,南达科塔大学画廊,威米兰,美国
「徐冰」,狄尔艺术中心,摩尔德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州,美国
1994
「徐冰:近作」,布朗克斯美术馆,纽约,美国
「徐冰:大桌子」,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美术馆,加利福尼亚州,美国
「徐冰实验展」,翰墨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1993
「徐冰:家外有家」,北达科他州美术馆,格兰德福克斯,北达科他州,美国
「徐冰:天书」,La Galerie Bellefroid,巴黎,法国
1992
「徐冰个人系列展首展」,北达科他州美术馆(North Dakota Museum of Art),格兰德福克斯,北达科他州,美国
1991
「徐冰的三个装置」,艾维翰美术馆(Elvehjem Museum of Art (now Chazen Museum of Art)),威斯康星州,美国
「徐冰」,中国当代艺术中心,大阪,日本
「徐冰:天书] ,D. P. Fong & Spratt 画廊,圣荷塞,加利福尼亚州,美国
「徐冰展」,东京画廊,日本
1990
「徐冰版画展」,龙门画廊,台北,中国
1988
「徐冰版画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徐冰木刻版画展」,龙门画廊,台北,中国


徐冰(1955-)祖籍浙江温岭,生于重庆。197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1年毕业留校任教,1987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1990年接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邀请,做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曾在美国华盛顿沙可乐国家美术馆、纽约新美术馆、西班牙米罗基金会美术馆、捷克国家博物馆,堪萨斯Spencer美术馆等重要艺术机构举办个人艺术展。曾被邀请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世界各地的重要国际展。
在艺术史著作中的记录有:97年编入美国世界艺术史教科书《过去的艺术和现在的艺术》 (Art Past ,Art Present)(Prentice Hall, Abrams 出版社)。2001年作品编入美国权威艺术教科书 《古今艺术》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简弗文(Jane Farver)《国际观念艺术的原起点》(皇后艺术博物馆出版)、《对话中的艺术世界—全球艺术2000年》 (路德维希博物馆出版)世界各地六所出版社将徐冰的艺术编入中学及高中艺术教科书。2006年美国出版有关徐冰艺术的学术论文集《持续性/转型—以文字为图像:徐冰的艺术》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开设“徐冰艺术”课程。
1999年,由于“创造性和对社会的贡献”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Fellowship)。2003年,由于对亚洲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 2004年获得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Artes Mundi)。由于“对文字、语言和书籍溶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获全美版画家协会“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被《美国艺术》杂志评为15名国际艺术界年度最受注目人物之一(2004 People in Review)。
2006在美国卫斯理学院,戴威斯美术馆个人展上的装置〈佩塞芬尼的两姐妹〉获得国际艺评家协会(AICA) “2005至2006年度新英格兰地区最佳装置或单件作品奖“ 受建筑师贝律名先生之托为苏州博物馆新馆开幕举办个展,制作《背后的故事:3》入选第六届韩国光洲双年展,首届新加坡双年展,展出新作《魔毯》。作品《地书:徐冰工作室》在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展出。 堪萨斯Spencer美术馆举办《从〈天书〉到〈地书〉:徐冰“书”系列作品》回顾展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有关徐冰艺术的学术论文集《持续性/转型—以文字为图像: 徐冰的艺术》。诬鸿教授专着《徐冰:烟草计划》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7 以中国书法为基本元素的平面作品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新作《地书》以新媒体互动方式在纽约MoMA展出。由于“对文字, 语言和书籍溶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全美版画家协会授予徐冰“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
徐冰的艺术
回顾徐冰30年来的艺术历程,他是一位对社会和文化有敏锐洞察力的艺术家,能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认清问题的实质,并把各种文化语境和历史资源作为背景,用他特有东方人的智慧和精致的艺术形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艺术主张。所以,在他自己看来“艺术的真正的深度来自于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深度,谁的艺术能与时俱进,谁就是好的艺术家”。
现实主义艺术的学习
在文化大革命的那个年代,二十岁的徐冰在生产队上,白天当农民下地干活,晚上回去画父老乡亲的肖像。当时徐冰的人物习作受王式廓的影响。到了1977年,22岁的他考上中央美院的版画系,师承于古元和李桦。由于当时的文艺深受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艺术方针的影响,学院的教学也提倡“深入生活”,“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和“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等观念,所以在77-83年期间,徐冰创作了一批朴实的现实主义风格的版画作品—《碎玉集》。这套袖珍木刻版画共有150幅左右,表达农村纯朴平淡的乡村生活,与文革时期的“假、大、空”的艺术样貌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对当时的中国版画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学院内的现代艺术思潮
在八十年代西方文化潮流的涌进下,新潮艺术不断兴起,西方的各种流派和艺术样式令人眼花缭乱,当时的年轻艺术家普遍追求新艺术语言和精神的乌托邦。这时期徐冰开始关注版画语言自身的纯粹性。《大轮子》就是在中国“八五美术运动”时期的作品,这件作品是对印刷概念及可能性做的一次试验,用车胎刷上颜料在画布上滚动,留下一个可以循环往返永无休止的痕迹。1987年,作品《五个复数系列》(Five Series of Repetitions),更进一步对版画的自身特点进行研究。通过对媒介物的拓印而形成画面,这使印出的每一张版画都是原作。这种复数性也具有现代意味的美感,例如波普大师沃霍尔的丝网版画作品 —无数的玛丽莲 梦露的脸蛋。《五个复数系列》就是利用版画的这种特点进行创作的,这段时期,徐冰对木刻版画的研究为后来的代表作《天书》(Book from the Sky)做了技术上的准备。
从艺术形式到文化反思
1985年,徐冰在一次参观朝鲜画展后,促使他对比关照自己的国家,反思那个时代,质疑文化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当时的主流的艺术观。1987至1991年,徐冰创作了《天书》,他花了四年时间自创并刻了4千个酷似汉字但又是汉字中没有的“伪”汉字,这些文字看起来很像中国字,但实际上是没有人能够认识。但这些看似正儿八经的古代官体字(宋体字)和经典古籍式的装帧,还有祭坛般的铺天盖地的展出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荒诞感。这件看似玩笑的作品,打破了中国人对文字和文化的神圣崇拜情节。因为人类是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文字触及人类的灵魂,形成某种文化,对文字的改造就意味着对人的思维方式的改造。所以对文字的质疑就是对文化的反省,例如白话文运动就是中国近现代的一次新文化的改革。作者拿这些“似字非字”的经卷,以禅宗的方式使观众的思维在与常理相悖之处,脱离一切文化的教化,让观众自己顿悟出无穷的妙义。《天书》为年轻的艺术家迎来了声誉,同时也受到保守的艺评家的批评,称此作品为“鬼打墙艺术”,意为“艺术家思维及作品有严重问题而深陷此中不能自拔。”所以,作者把1990年拓印一段长城烽火台的作品称为《鬼打墙》(Ghosts Pounding the Wall)。这件巨大的作品(大约高15m,宽15m,长32m)是基于“实物的痕迹转印”这一概念,就是把方寸当中的版画刻痕扩展到任何实物品上的痕迹。这种与实物真实接触的拓印方式不仅给作品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扩大了版画概念既有的范围,让艺术表达更加自由。
东西方文化思考
在1989中国第一次现代艺术大展后,中国文化界很沉默。1990年7月徐冰作为荣誉艺术家受邀到美国访问,从此开始参与西方当代艺术的活动,一干就是十八年。对第一次出国,要融入另一个陌生文化圈的人来说,已有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能力之间总会让人有种错位感。在这种现实的处境下,迫使徐冰要面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种种问题,并把对它们的思考集中表现在文字和语言的研究上,即在语音、字形、语义、语用、语系的错位重组后产生歧义,这些方式都直接的反应在他以后的作品中。如:1991年在国外的第一件作品《A,B,C...》中,英文字母“W”用“达布六”三字来表示。1992年的《后约全书》(Post Testament)用低俗小说的语言插入到圣经中,挑衅美国基督教主流文化。1993年,作品《Wu 街》( Wu Street)的英文题目正好与中文“悟”与“误解”的谐音,来质疑西方当代艺术和文化系统 。同年作品《文盲文》(Brailliterate)来测验并讨论了文化的偏差,误读及掩盖性等问题。
在思考东西文化问题的一系列作品中,其中最为著名的要算1994年徐冰创作的《英文方块字系列—教室》(Square Word Calligraphy Classroom)。在这件作品中,徐冰设计了一种方块字,也被称为“徐氏新英文书法”。 就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中的文字融合到一块儿。表面上看去,跟中文字形一样,可它表里不一,实际上不是中文,而完全是英语的字母组合而成。同时艺术家将画廊改装成教室的模样,并有老师教外国观众怎样以写中文传统书法的方式写新英文方块字,经过学习之后,会发现他们正在用神秘古老的中国书法艺术书写出他们自己的英文,并可以读懂。在这时,外国观众会得到一种非常特殊的经验。通过这件作品,一方面徐冰沿用了类似《天书》里的禅宗方式,让观众惰性的思维遇到障碍短路后重新“顿悟”。另一方面,中文的方块字形让徐冰发现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中的文字背后的根本区别—“象形思维”。
中国思维的开发—禅和象形
有点“禅味”的思维方式,在徐冰的作品中一贯有之,并在国际艺坛上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从1994年-1999年的《在美国养蚕系列》(American Silkworm Series)的4件作品中,作者把事物在时间中有无相生,相互转换的关系放入作品中。到2001年《猴子捞月》(Monkeys Grasp for the Moon),则借用一则中国古老寓言故事把中国的哲思转化而来。2004年,徐冰将在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尘吹到展览中,经过24小时的落定,在展厅地面上由灰尘显示出两行中国七世纪禅师六祖慧能的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艺术家通过生命归于尘土的主题来探讨精神空间与物质空间的关系。
对文字的关注,最终让徐冰理解到中国的文化和文字的背后的核心:象形思维。因为我们的文字是从象形文字来的,所以徐冰用这种思维重新解读世界和传统水墨画—用象形文字来画画,实际上就是在用符号来画画。由此1999年出现了“用水字的笔画来画水纹,用山字的笔画来画青山”的创作方式。《读风景-喜玛拉雅写生》(Landscripts from the Himalayan Journal),《读风景-文字的花园》(Reading Landscape)都于此相关。2002年的《鸟飞了》 (The Living Word)是由400多只不同字体制成的“鸟”字组成。从简体印刷体向繁体、楷书、隶书、小篆一路演变,最后追溯到远古象形文字的“鸟”,成群飞向窗外。
徐冰从象形文字到公共图形标识的关注,让他发现了超越文化障碍的“世界语”。这些图形标识包括数学的符号,化学的符号,物理的符号,制图的符号,线路图的符号等,从2003至今的《地书系列》(Book from the Ground),就是用国际通用的形象符号讲述一个故事,读者不管是哪种文化背景, 只要他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 就可以读懂这本书。而后,徐冰延伸了这件作品,制作了一个电脑软件,当观众输入英文和中文后,屏幕上会出现和文字意义相同的对应标识,然后用这些标识组合成句来表达想法。这样只会说中文和英文的人就可以通过这个标识符号来交流和沟通。这样的作品是非常当代和具有当下生活感的。
介入社会问题的公共艺术
最初从社会的思考,引申到文化思维的探究,最终是为了更深刻剖析当今的社会问题的,给现代艺术和当今文化作新的出贡献。“有问题就有艺术”,这是徐冰作为艺术家的态度。当徐冰在国际艺术界获得成功时,他以“徐氏新英文符号”和中国思维介入社会问题,创作了一系列的公共艺术。比如说:和9.11有关的《何处惹尘埃》(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 ),《赫尔辛基—喜马拉雅的交换》(1999-2000赫尔辛基)(Helsinki-Himalaya Exchange)、《金色苹果送温情》(A Consideration of Golden Apples)(2002北京)、和《明镜的湖面》(The Glassy Surface of a Lake)(2004Madison),它们像是一种社会发言。
1999年的《艺术为人民》(Art for the People)徐冰用他的新英文书法在旌旗上,用红底黄字书写了这句标语,并将旗帜悬挂在MoMA美术馆的入口处。徐冰用他特殊的文化及生活背景来讨论当代艺术的社会作用问题。
2000年的《烟草计划》(Tobacco Project)是和杜克(Durham)城市有关,这座城市是由杜克家族的烟草生意而发展而来,有“烟草城”之称,杜克家族用卖香烟赚来的钱来资助当地的大学和医院,而医院的特长就是癌症治疗,所以说这个城市又叫“医疗城”。这种现实的反讽反应了人对香烟的依赖关系,让作者探究了这座城市背后烟草和文化之间,经济利益和生命之间的暧昧的共谋关系。
2004年《背后的故事》,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中国名画成为德国馆藏,二战期间,又被前苏联据为己有的故事。徐冰根据这些历史背景从丢失的艺术品的照片中挑选了三件中国画作为素材,用特殊的方法复制了这些画。这些画是用一些树枝、垃圾等现成物拼起来的,再透过经过处理的酷似磨砂玻璃隔层,呈现出树木与山石朦胧的轮廓,展现出一幅具有东方韵味的水墨山水画。观众所看到的正面是优美的画面而背面却是垃圾。作品提示人们,事物的美丽表面的背后蒙蔽着不为人所知的血泪故事。
2008 年《木林森计划》(Forest Project)是一个联合国的环保公益项目,徐冰为集资恢复肯尼亚森林绿化而设置的一套自动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徐冰通过教授少年儿童绘画树木的方法,利用当今网络科技的拍卖、购物、转账、网络教学等功能,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孩子们在纸上画的树,变为真的树而生长在肯尼亚的土地上的理想;使部分资金从富裕地区不间断地流向相对贫困的肯尼亚,为恢复肯尼亚的植树造林提供资金。同时,在所有参与此项目运转的人们都获得利益的原则下,使他们为恢复肯尼亚的森林做出不同的贡献,并使该计划得以循环往复。
2010年是徐冰回国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的第二年,他创作了作品《凤凰》(Phoenix Project),这件公共装置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中国当代社会的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作者用对比反差的方法,选取了社会底层民工们常用的工地材料来组装成中国传统文化中要腾飞的白鸟之王—凤凰,展示了中国在当下城市快速建设背后的复杂命题。
结语
徐冰以个人对现实处境的真实体验开始,反思现有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促使他思考人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文化问题的探讨,最直接反映就是文字语言的研究,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中国方块字背后隐藏着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当他用这套中国思维和“徐氏字体”开始关注与表现这个时代特有的新问题,并给出思考解答时,不光是对现今文化的建构,也是不断给现代艺术系统注入新的方式而作出贡献。
关于《新英文书法》
徐冰自1990年到美国之后,人在异国他乡,那些新鲜的环境和新鲜的事物不断进入他的视野,但他对文字的执着依然没有改变。每天面对着必须接触的英文,他一直想找出英文和中文文字之间的关系。所以,他的文字实验就是将中文和英文混合使用。比如,将英文的“BIG”分拆开来,然后镶到中文的“大”字的空隙之中,那段时间,徐冰每天都在不停地试验,希望找出中文和英文之间的契合点。那时候,徐冰还居住在曼哈顿下城的东村,每天脑袋里都想着创作的事情。有一天,他走在街道上,一个独特的酒吧招牌让徐冰眼前一亮。这个酒吧名称,不像别家酒吧将英文字母横着排列。而是将字母写成一堆,常规的结构完全被打破。徐冰已经忘记这个酒吧的名字,他说,这也许是催生新英文书法的灵感之一。徐冰终于找到了英文文字和中文文字之间的关系:中文的外形,英文的内容。
—徐冰《英文方块字说明》
其实中文、中国书法、中国文化,对整个世界来说,是一种很神秘的,很难进入的文化。但他们进入这个环境之后,会得到一种非常特殊的经验,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他们对中国书法的欣赏其实长期以来只停留在一种抽象化的层面上,因为书法实际上跟写字是有关系的,欣赏书法必须要跟文字发生联系,但是由于对中文的不能阅读,他们对中国书法的欣赏只能停留在一定的程度上。所以最后有些人就说,我通过这种方法让西方有了一种书法的文化,就如题字的文化一样。因为他们实际上是在写他们自己的书法,是与我们的书法完全不同的一种书法。做讲演时也有些人会问我,你这样做,会不会有些中国人会很不高兴?因为我把中文改成了英文。其实我倒觉得我们中国人会特别很高兴的,因为我把英文改成了中文。这种字是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它其实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组合。
等我讲完了之后,或等你了解多以后,会发现虽然我的作品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他们却有一个内在的主线和一个内在的、我要真正要做的事情。很多人认为,我是在谈一种文化的交流,一种文化的沟通,或是寻找一种文化的契合点,其实这都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解释,或是一种非常表面的认识。其实我的真正兴趣是对人的思维的一种改变,为人提示一种新的思维角度和线索。我一直觉得我的这种文字是一种不好用的字库,它和正常的文字相比,起得正好是一种相反的作用:正常的文字是通过沟通、交流、传达意思来起作用,而我的文字是为了阻截你的思维,给你的思维来制造麻烦,让你搞不懂—这点与《天书》有点像。因为人的思维是懒惰的,都是根据概念来思考问题和看问题的,面对这样的书法,我们所有的现成的文化的概念都是不工作的,因为没有现成的东西(比如中文是方块字,英文是拼音文字等等)是能够解释这样的书法的。所以面对这样的书法,你就必须要重新找到一个概念的支撑点,这个时候实际上你习惯的思维线索就要受到一种阻碍,就像死机了一样,当你再重新的组装和开启之后,你的思维就会重新打开一种新的思维空间,这是我非常希望在我的作品中发生作用的部分—就是怎样重新看事情,用什么角度来表达你的想法。只要有一点点变化,在本质上的,你就会感觉到整个天地都在改变,这就说明人的思维的局限性是多么的强。像这些东西,都是从传统的书法教科书里面来的,这本书实际上做的是很认真的,看起来是一本古代的中文书,线装的,精致的,但实际上是一本英文书。这是在美国的国家博物馆做的展览,展出后很多的国家和美术馆希望展示这些东西,同时还有很多的学校要向我们买或定一些书,要作为教科书给他们的学生开课,他们觉得这些东西给他们的年轻一代开开课是有好处的,因为这会让他们的学生了解一种新的文化境界,同时也开启他们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另外很多人请我题字,包括很多作家、餐馆、公司、大学、杂志等,我觉得这挺有意思,因为它具有一种实用性,具有一种繁殖的内在基因,在美术馆之外进行不断地繁殖,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 徐冰
“新英文书法教室”
《方块字书法入门》1994-1996
材料:综合媒材装置,被改成教室的展厅
方块字也被称为“徐氏新英文书法”,是艺术家设计的一种看起来像中文,但实为英文的新的书写形式。艺术家以装置艺术为理由将画廊改为推广这种书法的教室。教室中有黑板,课桌椅,笔墨书写用具及教学挂图。为此艺术家著有《方块字书法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Square Word Calligraphy)教科书和《方块字教学》录影带以及传统书法训练所用的《描红练习本》。观众来到展厅,便进入了一个学习的场所。面对这些来自“英语文化的东方书法”,使参与者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经验。在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转换中,人们对文化的旧有概念受到挑战,从而打开更多思维的空间,以找回认知的原点。同时,艺术家收集了世界各地参与者的方块字书法,做为“学生作业观摩”,陈列于下一个被设置的教室中。另外,方块字书法已被艺术家与日本软件公司开发成方块字电脑字库软件。此程序将输入的英文单词自动转换成方块字的形式。这个工程的最后完成,将向世人提供一个新的字库,可用于书写,上网,交流,印刷出版,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在教室的入门处设有一台装有此程序的电脑及打印机,观众可领会这个字库并打印带走。这件作品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对艺术与社会及人民之关系的看法及态度。
“新英文书法课室”进入美国课堂
新英文书法问世以来,书法作品和“新英文书法课室”装置已经应邀在三十多个城市展出。每次的展览,“新英文书法课室”都吸引了许多观众,当徐冰的作品在首都华盛顿展览时,一家名为Sidwell Friends School的学校将徐冰的新英文书法引进到他们的课堂之中,让学生将英文写成方块字的形式。徐冰曾经应邀到日本做了一个短期的艺术交流项目,项目的内容就是给日本年轻人示范新英文书法。回到美国之后,他意外地收到日本学生采用新英文书法的方式给他写的信件,徐冰目前还保留着这些来信。纽约有一家名叫“小红房”的私立高中,绝大部分学生都不是华裔。该校的中文教师张国清曾经在纽约的新艺术博物馆看过徐冰的“新英文书法教室”作品,觉得很有趣味,建议徐冰把这个艺术装置办进学校的课堂,得到了徐冰的支持。
《魔毯》的三个版本
策展人南条 史生先生邀请我参加首届新加坡双年展。展览的题目是“信仰”, 这个主题是好的。今天的人们特别需要重新思考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我们选定新加坡的观音堂佛祖庙作为材料及展场。计划制作一块巨大的地毯为该寺庙使用。
《魔毯》选择了四段不同宗教信仰的文本,包括“禅宗”,诺斯替教(它是融合多种信仰的神智学和哲学的宗教,被视为读解早期基督教会的译码,《塔木德》(犹太教的法典)的章节以及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理论的一个段落, 用正读, 反读, 回旋读, 间隔读等方式组合成的一块魔方般的方阵。随颜色的引导,可以读出不同宗教典籍的段落、片语或诗句。这个想法是受到前秦才女苏惠的“璇玑图”的启发。《璇玑图》是一块八寸见方的文字织锦,字字相扣,句句回文竟可以读出两百余首诗句来,《璇玑图》在正统文艺史上的地位并不高, 我想是由于它太奇特和太“现代,”而无法镶入文学正史脉络。为了符合佛教不能使用黑、灰、白三色的习惯, 结果,这块地毯的颜色有些中国艳俗和美国Barbie娃娃系列产品的效果。我们开始在工厂赶制, 作品完成,但遇到的问题是:佛教的文字不能被踩在脚下,所以这块完成的地毯不能在寺庙里使用,展方建议,将地毯移到美术馆展出,让我为寺院另外制作一块。制作过程中的限制有时会逼出有意思的东西来。我想到将现有地毯上的文字处理成马塞克的效果(pixilated),文字消失了。这块变为图形的地毯与美术馆那块字毯相呼应,构成一件作品,我倒觉得不错。工厂又开始赶制第二块,但不久又接到南条先生的信,信上说:“我看到了你的图,但不能给寺院看,如果给他们看,有一点像是在显示受到了他们审查的感觉。他们是特别喜欢你的作品的普通。虔诚的人,他们由于迷上了你的文字而期待着你的作品, 我们不能以不接受艺术、其它宗教、马克思主义或任何别的,来指责他们。他们不是有政治权势的人, 所以你是否可以重新考虑制作另个版本。”我为南条先生对宗教的尊重和细心的态度所感动。我开始设计第三个版本, 利用字母的游戏暗示了信仰与生命的联系。几天前,这快地毯终于被铺陈在新加坡的观音堂佛祖庙的中央。

上个星期我去香港讲演, 感觉到圈内人和媒体在议论这件作品的过程。在一次讲演中, 有人问到:“《魔毯》这件作品与你过去的作品不同, 有一种步步退让和屈从的感觉。”我说:“我的艺术不屈从政治权势,但我希望我的艺术尊重和屈从普通人的信仰、习俗和愿望。艺术也是一种信仰,现代艺术一味的‘反叛习惯动作’反映出对其信仰不包容的态度, 这是一种保守的态度。”
徐冰 2006.10.22
徐冰曾经以“9.11”废墟的尘埃为材料所做的作品《何处惹尘埃》在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展出引起巨大的反响。当时他将在“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尘吹到展览中,经过24小时的落定,在展厅地面上由灰尘显示出两行中国七世纪禅师六祖慧能的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徐冰将西方哲学及物质主义中认为的不值得收藏的尘埃,作为最具无限内容的物质实体来收藏,充份体现了东方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与东方智能。徐冰凭借《何处惹尘埃》这件作品,获得2002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Arts Mundi),成为首位荣获该项大奖的中国艺术家。评委会主席奥奎(Okwui Enwezor)在授奖辞中说:“徐冰是一位能够超越文化界线,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换,用视觉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和现实问题的艺术家。”在威尔士卡迪夫开办的曼迪艺术奖(Artes Mundi prize)旨让威尔士成为支持艺术的先锋,那年展览的主题是讨论人类生存状况。徐冰是“9.11”数百万亲眼目睹世贸中心倒塌的人之一,这种巨大的情感冲击成为《何处惹尘埃》作品最主要的创作源动力。他从曼哈顿世贸中心废墟附近收集了部分“双子星”倒塌后的尘土,将它们处理成极细微的尘埃。然后,他把磨细的尘土塑造成白色的玩具娃娃带到卡迪夫—那是因为徐冰认为携带一包白色的粉末也许会引起海关警察的注意。到达卡迪夫后,他用一个借来的咖啡磨小心地除去杂质,让尘土恢复原来的粉尘状。徐冰那个时期的作品就像当时的社会发言一样。他开始感悟和反思,为什么世贸大厦一旦失衡,一触即发,顷刻为平地,回到物质的原形态?原因在一个物体上聚积了太多本不应该的人为意志的物质能量,这类事件的起因往往是由于政治关系的失恒,但本源却是对自然形态的违背,这其中深谙了禅宗的真谛。
徐冰是一个善于用“文字”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即“9.11”事件之后,徐冰对于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思考从未间断过,2007年他有感而发创作了《新英文书法 —狄兰 托马斯诗》。我们都知道灾难往往会带给人很深的刺痛和紧张的脆弱之感,但徐冰试图通过作品来诠释关于生命与死亡,关于毁灭与重生,关于失衡与平衡,关于离去与回归等问题。徐冰的思维方式是非常中国化的,中国的这种禅宗思想和他的性格、生活体验有很多共同之处,他认为并不是从禅宗里学到了什么,而是禅宗把生活中的很多东西说清楚了。徐冰的这幅《新英文书法 —狄兰 托马斯的诗》作品,继续沿用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语言体系相结合的手法,并以他独特的方式来解读狄兰 托马斯的诗。托马斯作为一个英国诗人在美国很有影响力,曾三次访美,引起当地的轰动,人称“疯狂的狄兰”。诗中以一种神秘的经验,将生与死、人与自然合为一体。因此他的诗中往往洋溢着一种神秘原始的力量,且超越文化的意义。他的诗有一种古代行吟诗人的原始本质,同时在这种本质之上还有一种现代心理学的意识。徐冰正是运用了其中不同的文化语境来阐述人类相通的认识和领悟。
《新英文书法 —狄兰 托马斯的诗》这幅作品同时也是徐冰献给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地震灾民的。2008年8月展出于在北京亚洲艺术中心,《沉积—新东方精神》展览中。这件作品是对于自我的一种灵魂的感悟,徐冰说,地震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灾难,所有活着的人,都需要实实在在地继续生活下去。灾后重建的时期非常漫长,我们很难用时间去衡量。因为重建是指物质上的重建呢,还是心理上的?就算经济和物质恢复到某个程度,过去的生活和记忆,真的还能重建吗?在此,徐冰引用了《狄兰 托马斯的诗》来解惑,给死者以缅怀,给生者以力量。艺术家通过对文字的关注,介入社会问题,追求人性的关怀。灾难也许还在延续,还在频频发生,但我们坚信选择坚强就等于选择生命,在希望中我们一定会看到生命的重生。徐冰的作品使虚无变成了一种真实存在的观念,使我们濒临泯灭的希望得以复兴。
徐冰的作品总是关注着生命,关注时代,关注于一个事件的意义,并以他独特的思考,挖掘艺术与社会之间的深度关系。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关于人类现实状况的矛盾与隔阂。从《何处惹尘埃》到《新英文书法—狄兰 托马斯的诗》都是探讨其内在最恒定的关系。徐冰认为今天的人类需要认真平静的思考那些已经变的生疏,但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而且是与每一个人生活相关的最基本问题。他试图通过作品向人们提示本质上的警觉,回归宁静、朴实的原始状态。其实我们每经历一次生命的考验,我们都往往能看到人性上的深度回归,回到人最本能、最自然的原形态……
《新英文书法—狄兰 托马斯的诗》
《狄兰 托马斯的诗》“死亡将不再主宰”
死亡将不再主宰
赤条条的死人一定会
和风中的人西天的月合为一体;
当他们的骨头被剔净而干净的骨头又消灭,
他们的肘下足底一定会有星星;
他们虽然发疯却一定会清醒,
他们虽然沉沦沧海却一定会复生,
虽然情人会泯灭爱情却一定长存;
死亡将不再主宰。
死亡将不再主宰。
他们在大海的曲折迂回下久卧
却决不如风般消逝;
四肢无力时在拷问台上拉扯扭动,
被皮带绑在刑车上,但他们决不屈服;
信仰在他们的手中一折为二,
邪恶如独角兽将他们刺穿;
纵已四分五裂他们也决不呻吟;
死亡将不再主宰。
死亡将不再主宰。
再没有海鸥到他们的耳边啼叫
也没有波浪在海岸边冲击喧哗;
一朵花开处也不会再有
一朵花迎着风雨招展;
虽然他们又疯又僵死,
人物的头角将从雏菊中崭露;
在太阳中碎裂直到太阳崩溃,
死亡将不再主宰。
—狄兰 托马斯
注:狄兰 托马斯(1914-1953),生于英国威尔士,诗歌主要围绕生、欲、死三大主题,出版的诗集有《诗18首》、《诗25首》、《爱情的地图》、《死亡与出路》、《诗集》等。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Deaths and Entrances"诗的题目出自于圣经《新约 罗马书》,原意指人若信仰基督,肉体死,但灵魂永生。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